汕头大学论坛|凤凰树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汕头大学2021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顺利开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9 11:0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开放注册)

x

11月5日,庆祝建校40周年(人物)纪实摄影展“我们都是汕大人”在学校图书馆拉开帷幕,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2021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也正式启动。

作为系列活动的首场,为期两周的摄影展通过55幅新闻学院师生的摄影作品,用纪实方式多角度展现汕大人的精神风貌。摄影展特邀评委、新华社广东分社摄影部主任刘大伟表示:“这次影展是新闻学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功典范。”

开幕式结束后,刘大伟以“综合性运动会摄影服务和报道”为主题,在汕大知行书院戏剧厅与众多师生分享了从业经验。刘大伟介绍道,新华社努力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留下更多中国人的身影,也为其它缺失体育话语权的国家与地区留下历史影像。分享现场,刘大伟向师生们展示了体育摄影照片佳作,并分享自己对这些照片的理解。

11月7日上午,“数字技术创新与红色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汕大行政楼会议室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海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新技术、新形势和新平台的条件下,数字技术如何帮助红色文化焕发新光彩。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红认为党刊研究应该与时俱进,以更有活力的学术研究服务于新形势下党的发展实践。广东省博物馆网络信息部主任黄青松和山东广电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森分别基于广东省博物馆和山东广电的数字技术实践经验展示红色文化传播的多种可能。汕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艳红谈到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数字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数字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EX Research Lab负责人咸妍博士则从体验设计视角出发,介绍了红色文化数字设计。韩国东西大学BK21PLUS项目研究员侯政东博士分享了以《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潮汕人民英烈纪念碑”3D数字模型的生成》为题的报告。潍坊科技学院讲师傅嘉彬则向大家介绍了VR与传统影像传播方式的不同。汕大新闻学院副教授丁智擘提出要对红色文化数字传播途径进行优化,推动数字化传播成为红色文化传播新阵地。除了传播技术,安徽农业大学讲师华鲁辉与汕大新闻学院讲师郑春风等嘉宾亦深入讨论红色文化的传播现象。汕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成海鹰总结时表示,此次会议开阔了眼界,坚定了理想信念,点亮了希望。

11月7日上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应邀围绕“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路径”主题与新闻学院师生在汕大摄影教学中心进行学术交流。韦路指出,好的研究应从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新资料、新知识五个方面出发,形成新闻传播研究的创新路径。

下午,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进入新传学界与业界高端对话环节。来自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的11位专家学者围绕“智媒时代的新闻教育与新闻生产”进行交流。本次活动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演讲厅举办,并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昶主持。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教授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先后发表主旨演讲。刘亚东认为中国新闻工作者不能“用局部的真实掩盖整体的真实”,要用事实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立体、全面、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韦路强调智能媒体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他从媒体、政府、公众三个角度阐述了应对智能鸿沟、适用内容相对有限等问题的策略。

随后,来自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资深人士分别畅谈相关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新闻传媒产业所需要的一个工具,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

《新京报》“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提出,智媒时代的新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社会存在一种将新技术当作噱头过分追捧的风气。他认为,新闻价值判断本身非常复杂,机器目前难以完成,新技术必须非常成熟,才能真正产生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表示,当代新闻学子应加强对真相的挖掘能力、新闻的策划、思考和写作能力,还要警惕技术更新可能会带来的负面作用。

南方都市报短视频事业部负责人、N视频总编辑陈伟斌以自身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经历为引,讲述了不同时代对新闻从业者的不同标准。“学校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地拥抱技术变化,然后进行自我驱动。”

华为中国媒体事务部陈芳表示,技术变革带来的趋势不可改变,而且技术对记者来说复杂得多,记者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内容上,今天我们更关注有价值的信息、好稿记者、好的视频内容等等。人才培养上,可以融入更多学科,政治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等,科技与人文结合,或许能创造出更多可能。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副教授认为未来的新闻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三个层面的知识:坐标系的知识,让学生得到通识教育;焦点的知识,让掌握新工具的学生能够服务于特定的行业;接口型的知识,让学生在工作中可以和不同专业的人才沟通合作。

1818黄金眼负责人、浙江广电民生频道副主任卢珊指出,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技术进行创新升级,树立起具有高辨识度的品牌价值。“文字带来的用户体验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山东广电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森作为跨界嘉宾分享了他的VR理念。李森表示,VR是一种终极媒介平台,能“延伸包括视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在内的所有人类感觉。”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军认为,“教育新的一代人”已成为新闻学界面临的新挑战。年轻一代习惯了把观点和事实放在一起接受,习惯了视频化、社交化,很难分清新闻内容和普遍化的大众传播有何不同。

高端对话活动临近尾声,刘亚东教授以“守住情怀、拥抱科技、迎接未来”十二个字为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记者节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刘亚东教授在汕头大学摄影教学中心与新闻学院师生们分享了其关于智能媒体时代的思考,并向新闻学子提出四点期待:思想世界要丰富、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好的文字功底以及要掌握好外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670427609   
         站长微信:hainanok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job.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汕头大学论坛 ( 琼ICP备12002442号 )

GMT+8, 2024-4-20 02:30 , Processed in 0.1772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

© 2001-2020 汕头大学论坛校园招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